2019年03月12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图片资讯  >   内容详情

94岁一级教授肖光夏:把病人医好,我们也高兴!

日期:2023-07-06

肖光夏教授是烧伤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两届全国烧伤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我国烧伤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先后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原总后勤部“一代名师”,2009年获中华医学会颁发的“中国烧伤终身成就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医疗)成果一、二等奖8项,原总后勤部“八五”“九五”重大科技成果奖,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6部。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发展迅速,烧伤病人急速增长。但全国乃至全世界对烧伤领域的研究都太少,烧伤患者该如何救治根本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1958年,黎鳌院士、肖光夏教授从3名医生、6张病床开始,全面展开烧伤救治研究工作,自此中国第一个烧伤小组诞生。

在黎鳌院士的指导下,肖光夏教授根据研究成果撰写的《对当前治疗烧伤几种措施的商榷》获全军“科学成就论文”,并在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肖光夏教授被记二等功。

根据大量细菌学调查分析,肖光夏教授发现,不少烧伤病人创面未发现的细菌,却可以从血液中“冒”出来,这些细菌多数是肠道常驻菌,从而提出了肠源性感染的概念。肖光夏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经过 20 年的研究,发现荧光示踪的肠内细菌在肝脏出现。该研究于1990年获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而后又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事烧伤学科工作以来,肖光夏教授先后主持全军“八五”“九五”“十五”“战创伤感染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重大课题“烧伤早期损害的研究”,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严重创伤后失控性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研究”和国家“863”重大项目“抗菌/抗内毒素小分子多肽的研究”等,证明严重烧伤后细菌和内毒素可经肠道侵入并播散至全身的论述。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黎鳌院士与肖光夏教授积极筹备中美国际烧伤会议。“重庆能承担这种大型会议吗?”面对周遭的质疑声音,黎鳌院士积极说服各级领导,肖光夏教授主动承担会议会务。

没有复印机,没有计算机,靠着唯一一台英文打字机和复写纸,肖光夏教授带着一位护士完成大量英文论文的誊抄、打字工作。1985年10月会议如期召开,国内代表 200余名,美、英、德、法、日、加拿大代表 40名,会议期间,交流论文206 篇。

“没有想到在中国重庆会有这么好的烧伤专业技术和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参加首届中美国际烧伤会议后,美国烧伤专家感到十分惊讶。1996年,首届中日外科感染会议召开。两年后,在日本名古屋,又召开第二届中日外科感染会议,肖光夏教授均担任中方主席。

美国知名杂志长篇转载肖老论文《大面积III度烧伤创面处理的回顾》并附编者按语“有志于烧伤救治的美国医生,请认真读一读中国医生的经验。”这是在美国杂志上,首次报道我国烧伤救治水平的记录。

着一袭军装,穿一身白衣,践一生誓言,在时光辗转里,肖光夏教授用奋斗书写一代大师风采!致敬!肖光夏教授!

(西南医院)

责任编辑:叶心怡